精神分析:雕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
精神分析:雕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
從大學到博士班學習諮商心理學十幾年的過程裡,我常常用課餘時間參與工作坊,自告奮勇上台當個案,當時很想知道每個學派在做什麼、有什麼不一樣?所以只要有機會就去參加。然後我發覺,好多學派有各種精采的技術,像是焦點解決短期諮商(SFBT)使用例外問句、奇蹟問句、量尺問句等技巧,幫助案主從正面的角度看自己的現在和未來;認知行為學派(CBT)教導個案腹式呼吸和肌肉放鬆技巧、挑戰案主的負向認知、駁斥非理性想法。這些學派可說是提供案主新的辦法與建議解決心理困擾。
而精神分析則是一門「減法」的治療。這個古老的學派只有一種技術叫詮釋。病人來就是躺下來,把心裡面浮現的說出來。什麼都可以說,什麼都要說。剛開始我很疑惑,講話能治病?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啊,居然還要付錢請人聽我說話??後來我才明白,這其中可大有學問。佛洛伊德在十餘年治療歇斯底里(現在稱為身心症)病人的經驗中發現,病人的自由聯想會自動帶領他回到被壓抑的致病記憶,阻止病人回想起來的阻礙力量會再度現身。他發覺,如果協助病人慢慢了解這股力量&歇斯底里症狀代表的心理意義,病人就會逐漸康復(Quinodoz ,2004)。
佛洛伊德在1905年「論心理治療」一文,明確區分精神分析和其他心理治療方式的不同,他用畫布和雕塑作比喻,提供案主建議、勸導的治療形式就像在空白的畫布上塗顏色,透過「增加」什麼修正個案的性格;而精神分析像雕刻,藉由一點一點磨掉多餘的邊邊角角,讓沉睡在大理石裡面的雕像慢慢浮現出來。
也就是說,分析師的任務是移除病人的防衛和焦慮(大理石的邊邊角角),最後會刻出什麼作品,分析師和個案並不曉得。雕刻出的成品並不是事先規劃好的,也不是分析師期望個案長成什麼模樣,而是兩個人在治療過程中,有耐心、長時間的合作,最後雕刻出專屬於個案、獨一無二的人生。
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,都是一件獨特的雕刻品,都值得擁有幸福美好。然而,什麼叫幸福?每個人的定義不同、想要的也不同,精神分析的任務是幫助病人釐清阻礙幸福的內在力量,移除了障礙,人自然會往健康、成長的方向邁進。也就是說,精神分析相信,改變的力量和資源藏在病人心裡面,不在外面。所以,如果您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、覺得人生空洞無意義、總是在為別人而活,請找人談談,和治療師共同雕塑出專屬於您的人生!
參考文獻
Quinodoz, JM. (2004). Reading Freud. Lodon: Routledge.
Freud, S. (1905a). On Psychotherapy. S.E., 7.